人的大脑就像块高级“集成电路”,那数以千亿计的神经纤维如何才能有序排列“各行其道”?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袁小兵等在大脑中发现一个“引路人”,能指引神经纤维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不致走上“岔道”。
2003年1月9日,最新一期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自然·细胞生物学》刊登了这一原创成果的论文。
这个“引路人”名叫Rho小鸟苷三磷酸酶,“驻扎”在神经细胞内,科学家称之为“Rho GTP酶,它包括Rho A和CDC42等成员。袁小兵把Rho GTP酶形容为神经纤维细胞骨架生长的“方向盘”:Rho A和CDC42能够“侦察”神经纤维生长的“路况”,诸如哪条路是“绿灯”,哪条路是“红灯”,并传递这种“路况”信息,指导神经纤维的生长方向。而且,这2种GTP酶还通过“此消彼长”的相互作用,对神经纤维生长的导向作精细调节,当CDC42活性升高时,就吸引着神经纤维朝它一侧生长;而当Rho A活性提高时,它就推动神经纤维朝自己的反方向生长。
这是神经科学研究所在人脑中发现的第2个神经纤维生长导向“引路人”。去年该所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也对神经纤维生长有导向作用,成果论文被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神经科学》刊登。该所从事神经可塑性研究的研究员段树民介绍,人类的情感、学习、记忆、思维等都有赖于各条设计精确的神经网络的参与及调控,因此,神经纤维导向机制已成为脑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不仅有助于揭示神经发育的奥秘,更能对神经损伤再生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为开发和设计有利于神经再生药物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