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经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同学们都知道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么?今天,第一板报网小编整理了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一起来学习一下,小编祝福大家在马年学习进步,心想事成,马到成功!
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由第一板报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唐代韩愈的一篇《说马》,搅得天下才子心神不宁,纷纷抱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纵观中国历史人物,连圣人孔老夫子也有人说三道四,而伯乐仅以一技之长而受古今推崇,细究起来,原因无外乎以下两点。
一曰千里马应享受千里之饲论。千里马虽有“千里之能”因不得“千里而饲”,以至“才美不外现”,终为凡马。此等高论不仅深得千里马之心,而且也深得九百里马八百里马乃至五百里马的赞同——不要怪我们“才美不外现”,那都是因为待遇不到位的缘故啊。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岳飞在《良马对》中答宋高宗时说,“驽马食不择粟,饮不择泉”,而良马“非精洁不受”。岳飞在千里马待遇问题上的态度比韩愈更加明朗,他不仅从正面说明良马“非精洁不受”,更从反面强调,如果“食不择粟,饮不择泉”,这简直就是自己降格自己承认自己是驽马。历史上因待遇自误的千里马不知有多少。三国时伏龙凤雏齐名,诸葛三分功成,而庞统因嫌官职小,终日纵酒,不问政事,后来凤落坡前,成为千古恨事。
二曰千里马不应拉车论。小学课本有《千里马遇伯乐一文,最让千里马心存感激的,是它拉着盐车爬太行山,累得汗流浃背还是上不去,这时候伯乐来了,他脱下衣服披在千里马的身上,千里马感动得仰天长啸,视伯乐为知己。伯乐哭啥?当然是哭千里马不该拉车;千里马为何仰天长啸?自然是因为有了伯乐为他的拉车鸣了不平。伯乐诱导千里马追求待遇于前,又误导千里马不愿拉车于后,这真是一误再误也。千里马享受千里之饲理所当然,但千里马如不能忍受一时之困,少了“功在不舍”的精神,虽有千里之能而无千里之德,其结果必然是比驽马都还不如了。
据《战国策》记载,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一个近侍找到了千里马,但马已死,就用五百金买了马骨回来。“死马且卖五百金,况生马乎”,果然,一年不到“千里马至者三”。由此可见,寻求千里马并不一定要有伯乐之能,关键是要忠于事,做到了这一点,千里马自会闻风而来。而以相马著称的伯乐却未曾听说为国输送了几匹千里马,也许,伯乐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他想要得,就是借千里马之能来扬伯乐识才之名。人一出名利莫大焉。另据《战国策》载,有人卖马,接连三天都没有人过问,于是他就去见伯乐,请求伯乐其它的都不要作,只要他围着马转转,离去时再回头看看,就可以得到丰厚的报酬。伯乐照做了,结果,卖马人卖了他意想不到的价钱,伯乐呢,自然从卖马人那儿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报酬。
这样看来,世人常说“伯乐不常有”,那是不知伯乐借马出名和贪财的缘故。千里马叹息伯乐不知何处去的时候,也许他正和驽马打得火热呢。果真如此的话,你纵有经天纬地之才,若无银子去打通,那伯乐如何会围着你转围着你看?既然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也就多。驽马之所以自告奋勇地去当良驹,当然不是去争着拉车,更不会去争着上疆场,说穿了,为得还是享受“千里之饲”,获得“非精洁不受”的待遇。卖马人行贿巧妙,狡伯乐受贿高明,即使驽马害群的事被揭露出来了,于伯乐也是毫发无损。因为他只不过是转转看看而已。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惩治贪马的事常有,而惩治伯乐的事就不常有了
同是一本《战国策》里的文章,后一篇说伯乐为小利而忘大节,前一篇说利用伯乐理论去为国选才。伯乐现象若用于推销商品,消费者自认倒霉也就算了,若用于为国选才,必然害国害民。由此看来,是不是也该摸一摸伯乐的屁股呢?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第一板报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优质最实用的板报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