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纪念雷锋,越是复杂多元的环境,越凸显精神追求的价值。精神修养固然无法取代物质创造,但愈是衣食丰盈、仓廪充实,愈是引发人们对终极追求的思考。人为什么而活?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到这个世界匆匆走一遭,应该收获什么、创造什么、留下什么?理想的删繁就简,信仰的返璞归真,雷锋,这个只活了22年的年轻人,为我们树起一个参照的标杆。
我们学习雷锋,因为他启示我们,崇高并不遥远,幸福在行动中。在北京,双寺胡同有一所雷锋小学,每周固定宣读续写《雷锋日记》,坚持了整整39年。在云南保山,老书记杨善洲将一生所得倾囊捐出,留给老伴的唯一遗产仅有4万元奖金。在辽宁鞍山,郭明义和他的“爱心团队”在微博与现实之间忙碌奔走,以“当代雷锋”的正气汇聚起粉丝们温暖向善的洪流。他们把雷锋的“户口”落在自己家,也就已把精神的标尺与高尚取齐。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但在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里,总有一些东西“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它是家园的基石,是大厦的梁柱,就如雷锋精神之于新中国的价值世界,历久弥新,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