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博大精深,在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中都会带给我们诸多的震撼,例如“异病同治”,看似不同的疾病但因病因病机相同,所以采用的治法也一样,甚至方药可能都一样,但“同病异治”是看着是同样症状的一种病,治法却截然不同,这就是因为病因病机的不同而给与不同的治法方药。
可见中医的灵活性很强,可以千人一方,也可以一人一方,整体性和个体性都很强,这就不得不感叹老祖宗们的智慧了。将药物和方子都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是的,不仅仅方剂可以灵活变化,同一味药在不同方剂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药物不同剂量所产生的作用都是不同的。
柴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图经》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对柴胡的形态做了较明确的介绍。
柴胡性味辛、苦,微寒,归肝、胆经,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作用。很多人只知道柴胡能疏肝,不知道其他作用。其实柴胡除了能疏肝解郁,还能升阳举陷,能发表解肌,而且这是柴胡三种不同剂量所产生的作用不同。《得配本草》介绍:“外感生用、多用,升气酒炒,少用”。后世总结解热宜生用,用量宜大;疏肝醋炒,宜用中量;升阳生用,宜用小量。
临床上一般小量是3-6g,中量是9-12g,大量是12-15g或以上。《伤寒论》中小柴胡汤柴胡用量12g,用来和解少阳,解肌发表,用于外感发热,或邪入半表半里的寒热往来及疟疾寒热等。《景岳全书》中的柴胡疏肝散柴胡用量6g,用来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胁肋胀满疼痛,及肝郁血虚,月经不调等。《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柴胡用量为3g,升阳举陷,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的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
以上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用量和用法,更多的时候是根据大夫的临床经验和实际病情进行加减的,所以说中医的灵活性很强,也很玄妙,用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