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件网板报幼儿管理
当前位置: 第一板报网 > 板报文稿 > 环保文稿 >

“治沙与致沙”随想


  作者苗玉坤(内蒙古赤峰沙漠绿色工程研究所所长)



  近来,曾多次有人对我说“在沙漠植树造林有问题”,我反问“有什么问题”?回答说“在沙漠植树,树可以将地下水抽干,然后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干旱”。更有人甚至认为“植树造林就是在制造沙漠”。

  每每有人向我提及此类问题,本人都表示不同意这些观点,总会向对方做一些解释,但总觉得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一方面,感觉自己没表达清楚;另一方面,对方也很有可能根本就没有理解,故想借此机会大胆详细地陈述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我曾经在草原上放过一年半羊,赶过两年马车,打了四年羊草,做过十几年的野外工作,而且打了一辈子猎,后来又‘改邪归正’从事环境保护(主要是荒山保护、草原保护、沙地治理等)事业,至今已八年有余。因为这些经历,使得我对自然、对生态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尚不能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另外本人不是学生态学出身,更不是专家学者,因此所述观点未必正确,请生态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以我个人理解所谓生态,就是指自然界当中存在的一切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等等)的生存状态和相互关系。整个宇宙,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复杂、庞大的生态系统,并按着一定的规律运化,而宇宙间的一切物质又都是沿着某种规律运转着。中国古代科学认为,宇宙分为“阴阳”,所有物质又分为五类即五行——“金、水、木、火、土”,这五大类物质既相生又相克,处于一种非常平衡的状态,如果哪一种物质出现了不平衡状态,那么整个宇宙也就成了一种非平衡状态。

  “阴阳五行理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态理论,“金、水、木、火、土”这简单的五个字却构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生态模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首先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水可以生长植物”,如果没有水,任何植物包括动物都不能生存,所以说,在宇宙这个大的系统之中,所有的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之间都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克制的关系,并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与交换。它们之中的任何一种多了也不行,少了也不行,宇宙规律自然而然地在进行着一些调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自然的自我调整与恢复能力”。如果我们人类的行为(如不合理开发与破坏等)打破了这种平衡,所导致的后果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及自我调整和恢复的能力,那么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的平衡。生态失衡之后,势必造成自然规律的一些剧烈的变化和调整,这些剧烈的变化和调整又往往以一种被人们称为是“自然灾难”的状态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人类所承受的生态灾难根本是我们为自己酿造的苦酒。

  地球诞生于43亿年前的太空,那时的地球温度很高,地球上没有水,更没有任何生物,可以说是一个死寂的星球。后来温度逐渐下降,加上昼夜温差的影响,使空气遇冷凝成了冰,太阳的温度又使冰化成了水,再后来又有许多来自于宇宙的冰陨石形成的星体不断的撞击地球,使地球上的水不断增多。地球上有了阳光、空气和水,就逐渐形成了生命。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在低级生命向高级生命过渡时许多生命不断灭绝,又有许多生命不断的诞生,整个生物进化过程,我们称之为“正极演化”。到了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资源枯竭、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短缺等等恶果使原本风华正茂的地球在短短100年间迅速衰败,那么这个衰败的过程,我们叫做“负极演化”。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人类还不能自省,继续不合理不科学地进行着掠夺式的开发与破坏,只能加速和激化这个负极演化的过程,其结果不得而知!

  在太空中观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水球”。而奇怪的是,诺大一个水球为什么缺水呢?据一些专家的研究报告,几十年来海平面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19厘米,如按现在的速度上涨的话,1百年之后,海平面将上升1米。根椐物质不灭定律,地球上的水应该没有少,只能解释说“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不均匀而已”。
如果说水没有少,那么什么少了呢?答案很简单,是树少了!或者说是植被少了!100年前,整个地球的森林覆盖率占地球表面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由于人类无节制地破坏和砍伐等原因,使得森林面积锐减到现在还不到13%的水平。至此,不仅要问:100年前70%的森林都没有把地下水抽干,现在13%的森林反而把地下水抽干了吗?!我觉得“植树能把地下水抽干,植树是在制造沙漠”的说法似乎不合乎于逻辑,更不能成立。

  以上所述,造成地球衰败和生态灾难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破坏掉了森林,那么森林在整个全球生态系统之中是什么地位呢?我们知道,全球有五大生态系统,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这五大生态系统构成了全球生态系统的一个平衡链环,这几个系统是缺一不可的,而根据我们现今面临的情况来看,地球表面的森林、草原、湿地都正在大面积的减少,海洋看上去相对平衡但实际上也在扩大,那么沙漠的面积却无限地迅速扩大。由此可见,森林、草原和沙漠刚好成反比,打个比方,有个跷跷板,一头是森林、草原、湿地,那么另一头是沙漠,如果我们要使两头得以平衡,我们只能在森林这一头加码,如果加得越多,那么沙漠的比例就会越小,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人们常说“森林是地球的肺”,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与阳光和水进行光合作用,排出氧气,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人们却忽视了森林的另外几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①涵养水源②调节生态圈中水的平衡③蒸腾水份以降温④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等。这些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有一点大家就未必理解了,那就是森林植被还有从大气中吸收水份的作用。如果你经常接触大自然的话,在天空晴朗的早晨上山或者去草原走一走,那么其结果就是你的裤子肯定会被打湿,根据我多年来在野外生活的经验,天气越是晴朗,早晨的露水也就越重,俗话说的“天降甘露”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早晨结的露水不亚于下一场小雨。

  我再列举一例:在非洲某国家,到了旱季,吃水非常困难,为了解决饮用水的问题,当地居民在户外用特别密的网一片片地竖起来,夜间气温降低的时候网上凝结了许多小水珠,小水珠逐渐变大使重力大于张力,大水珠落下来掉入集水槽里然后流进贮水的容器。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收集饮用水的,那么不言而喻每一棵树都是一张巨大的网,然后通过细胞的吸收或滴落地下,由根部吸收,成为植物维系生命的水源。

  沙漠本身就有几个不同类型,比如有①戈壁沙漠②地质时期自然形成的沙漠③人为形成的沙漠④沙地⑤荒漠等。其中戈壁沙漠和地质时期自然形成的沙漠本身就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对于这样的沙漠我们不应该去进行治理,而且根本也治理不了。而对于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开垦、樵采和不合理放牧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沙地、沙漠或者荒漠来说,如果该区域具备一定的水热条件,那么从原理上讲是可以恢复和治理的。

  科尔沁地区北至大兴安岭山系南麓,西起燕山山系,南至沈阳北门,东到黑龙江西部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整个范围横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基本上包括了整个松辽平原。据地质堪测和考古证实,在地质年代的第三纪、第四纪时期,整个松辽地区均为一片汪洋,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冲下来的泥沙形成了河湖相沉积沙层,沉积沙层的平均厚度为100米——200米,最厚的沙层达300米以上。后来由于欧亚大陆板块的漂移、碰撞,使得地壳上升,湖底上升为陆地,更新世未期、全新世初期的时候,由于漫长岁月的积累,在沙层上面逐渐形成了厚度在几公分至1米左右的黑土(平均厚度在40-50公分左右),后来又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和草原。目前,研究所还保存有一块发掘于巴林右旗境内的古生物化石(估计为猛犸象臼齿化石),该区域那个年代有大型食草动物的存在,这足以说明当时的科尔沁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同时也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科尔沁西半部(相当于现在赤峰市所辖的区域),在辽代时有大面积的原始松林,因此称之“千里松州”,也曾有 “虎啸松林八百里”的美誉。而到了解放以后,由于人为的干预和破坏,科尔沁地区能看到的树木已经很少很少了,那时的科尔沁已经变成了疏林草原。现在翁牛特旗境内还能看到残存的油松林,巴林右旗境内的巴彦汉山也能看到直径达60公分以上的油松林残桩,可想而知,巴彦汉山在历史上曾经长满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其中以油松为主。在历史上巴林右旗曾经是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狩猎围场,据《巴林右旗志》中记载,当时“……旗内山大林密,曾有虎栖息,清初建荟福寺时,曾于巴彦汉山猎虎一只,将虎皮实草放于寺内,称‘虎庙’。50年前,旗内赛罕乌拉(即大兴安岭)、巴彦汉山曾有虎出没,解放后,已不见虎踪……”。由此可见,昔日科尔沁的植被是何等茂盛与辉煌!曾几何时,响誉世界的科尔沁草原如今已伤痕累累,变成了几近一毛不拔的科尔沁沙地,不由得让人感到悲哀与痛心!

  研究所及其主要的沙地治理作业区位于科尔沁沙地的上风头,也是西辽河的上游,因此可以认为正好处于科尔沁沙地的源头。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探索一种合理的草原保护与沙地治理模式。经过几年的尝试与积累,我们已经探索出一种“近自然景观”的保护与治理模式,即首先以自然恢复为主,然后根据各区域地理、水文等条件的差异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治理措施,一般是“宜林则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在适合的地方种植适合的植被类型。还有一种经验就是考察某一个区域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什么类型的植被,那么就努力向这种类型去恢复,效果往往比较理想。再者恢复植被时一般不会使用单一品种,而是各种品种的乔、灌、草相结合的恢复模式,而且种植时在保证其合理性和成活率的前提下也不规范统一的株行距,这样一来就达到了一种近自然的景观。这种办法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以及沙地的治理,尤其是对于流动沙丘的治理有着很好的效果。
在过去几年来草原保护和沙地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得知:①人为治理的速度往往没有破坏的速度快;②人为治理的速度没有自然恢复的速度快;③人为治理的效果没有自然恢复的效果好。因此我们需要尽量降低破坏的速度,而加快恢复与治理的效率,争取扭转目前这种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的趋势。

  不同的地质条件,比如:沙子颗粒的大小、地下水位的高低、降雨量的多少等决定着该地区沙层含水量和蒸发量的大小。研究所所在地区的沙地其沙子颗粒很细小,而且地下水位较高,降雨量为320毫米左右,蒸发量为2000—2800毫米左右,而沙层含水量则在20%-30%左右,重力水含量非常丰富。加上该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原始油松林和阔叶林等,沙地是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形成的,因此该沙地就比较容易恢复和治理。前文中也谈到,地球的含水总量基本没变,为什么西北地区那么干旱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①沙漠地区均属内陆性气候,东南沿海的暖湿空气很难深入到内陆,使得内陆的气候干旱多风,很少降雨,甚至没有雨,由于西北沙漠带升温比较快且温度比较高,空气的对流作用速度将云推向四周,因此在沙漠地区即便是有云很难下雨,即便是有雨也是下在沙漠的四周。②地球表面的植被对大气中的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起到平衡、协调和循环等作用,而如今地表植被,尤其是森林和草原大面积锐减,丧失了一系列的功能,因此造成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状态。③地下水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利用,使得地下水资源枯竭,而地下水的减少,又加剧了对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形成浅层水下降弥补深层水,地表水下降弥补浅层水的总体趋势。地表水的下降,加速恶化了地表植被的生存环境,造成地表植被生理干旱甚至是大面积枯死,同时也造成大面积的湿地和湖泊退化、干涸,甚至还导致沿海地区海水倒灌。这样一来地球表面再一次失去了植被的保护与屏蔽,造成更加严重的土地沙漠化。由此可见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造成了大生态系统难以遏制的恶性循环。

  我们在锡林郭勒大草原考察时,据了解,该地区在几十年前打几米深的井就出水,甚至从平地往下挖几锹就可以出水。后来得挖几十米才有水,而现在150米深的井却已经没有水了,为了得到水,不得不打300多米深的深井,此类情况在赤峰地区也极为普遍,可想而知在其它地区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一些“专家”在搞地下水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设计和建议。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我们人类正处于一个严重的误区,即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另外,我们在那里还看到,大量的草原被开垦,用来植树种草、甚至种粮,而结果呢是“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种草不见草”,还有就是种粮的地平均两三年就得重新开垦重新换,既劳民伤财又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长此以往,昔日美丽的大草原用不了多久都将变成不毛之地——沙漠。而草原的保护、沙漠的治理却是任重道远的,甚至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任何诸如“破罐破摔”、“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等等消极悲观的论点、观念和行为都是错误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把环境保护当成一种时尚,而应把环境保护做为一种责任!!!

  综上所述,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还是我们人类的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不合理的治理以及政策的误导等也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希望本文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希望有关专家和部门能够站在全球生态的高度上认真调查研究,总结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在今后沙漠治理的过程中,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是治沙造林而不是造林致沙。

第一板报网是第一课件网旗下专业板报网站,提供各种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板,以及板报素材,板报教程等资源,是大家办报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wujy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