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成的第一座混凝土连拱坝位于安徽省淮河支流淠河上,距霍山县城17km。它是最早建成的根治淮河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可进行防洪、灌溉和发电等综合利用。坝址处控制流域面积为1840km,多年平均流量为 49.5m/s。河谷底宽约200m。基岩大部为石英岩和花岗岩,岩性坚硬,无大断层,但裂隙较发育。枢纽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工程于1952年元月开工,1954年11月竣工。连拱坝高74.4m(后加高为75.9m),由21个拱、20个支墩和两端的重力坝组成。连拱坝系薄壁混凝土坝,含筋率并不高,约为30kg/m,故工程较为经济,施工进度亦快。9 条为防洪、灌溉和发电用的输水钢管分别设在各支墩内。溢洪道设在右岸坝肩处。工程总库容5亿m,与1958年在上游建成的磨子潭水库(总库容 3.5亿m)联合运用,可减轻淠河下游和淮河干流的洪水灾害;会同响洪甸、磨子潭、梅山等水库可灌农田近1000万亩。
在施工期间及建成后,曾经受过地震及洪水漫顶的考验。特别是1969年 7月14日洪水漫坝,洪水超出坝顶拦墙1.08m,最大下泄流量为 5510m/s,其中坝顶漫溢1190m/s。历时 25h以上,仅左岸下游坝基及坝后厂房受损,大坝完好无损。后又进行溢洪道扩建、大坝加高,厂房重建等。大坝一直安全运行,说明较单薄的连拱坝也能:①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及超载能力;②能适应工程扩建加高;③具有足够的抗渗及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