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妈妈带孩子坐电梯,女儿差点没出来,这个隐患很少家长知道
前几天看到这么一段视频,内容让我有点胆寒,说实话,之前从来都没想过坐手扶楼梯还存在这样的风险。喜欢看新闻的人都知道,坐手扶电梯是有危险性的,尤其是最上面与最下面那一块,有可能会将人卷进去,致死率极高。
不过对于扶手,人们一般不会重视,毕竟它的结构看起来,好像没什么能伤人的地方。
然而,危险最容易发生在谁都想不到的地方,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意外。
视频监控录下了全部经过,小女孩跟着妈妈坐手扶电梯,前面一切正常,可就在最后,也许是调皮,也许是其它原因,小姑娘并没有放开扶手,反而一直跟着扶手运行方向伸手,直至卡在扶手槽中。
妈妈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直至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传来,这才赶忙回头查看,惊慌失措的她,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还是路人反应及时,按下紧急制动开关,将电动扶梯给关闭,才避免局面进一步恶化。不过小姑娘此时已经动弹不得,手臂死死卡在扶梯卡槽中,剧痛外加惊慌,小丫头吓得哇哇大哭。
有人尝试将小姑娘拉出来,可是明显办不到,无奈之下,只能等消防员来救助。在此期间,小姑娘数次情绪失控,一直嚷嚷着要爸爸,在她心中,此时最想见到的就是平日里“无所不能”的父亲,那是最大的依靠。
尽管视频没有录下妈妈的样子,不过从视频声音中不难听出,她几乎是从头哭到尾,换位思考一下,她的情绪肯定处于崩溃的边缘。
近年来悲剧连连发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之前在贴吧里看到这么个帖子,说近些年一直发生电梯或者其它高科技产品伤娃事件,是不是应该考虑将孩子关在家里?如果不出门的话,安全系数肯定要高很多。
发帖者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不想孩子受伤,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
1、不出门就意味着安全吗?
显然不是这样,现代社会,除非是山沟沟里,否则几乎不可能远离高科技产品,举个例子:插座,别看它不起眼,在某种意义上,它的科技含量与危险程度,并不比电动扶梯差在哪里去。
尽管人们已经想办法做了很多保护措施,但是每年还是会发生因为宝宝摸插座而导致的悲剧。
2、
没有高科技,安全系数能提高多少?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幸存者效应”,指“存活者”掌控着舆论导向,然而,它不一定是正确的。
在过去那个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其实很多事情不是没发生,而是发生之后因为信息交流不畅,外界无从得知而已。曾经有人专门做过统计,随着科技的进步,其实我国婴幼儿的存活率其实呈现出的是上升趋势,并非某些人鼓吹的“科技危害论”。
过去人们之所以推崇多子多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孩子夭折率高,如果生的少,很容易出现断代问题,大家不得不如此。
这一点与野生动物的策略是一样的,存活率低的生物,一般都特别能生,反之,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生育数目就要少很多。
由此不难推断出,其实孩子的安全与否,与科技发展程度并没有太大关系,它取决于家长的态度与行为。
带娃出门,如何才能保证孩子的安全?
根据网友建议,并结合社会上发生的事例,我在这总结出一些注意点,希望各位家长能尽早警惕起来。
1、确保孩子走在前面,处于视线范围内
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有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前提是家长看得到,并且反应够快。
教育大师樊登也说过,其实保护孩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处于家长的视线范围内,最好是伸手可及的地方,一旦遇到危险,家长能第一时间救助。
妈妈们在带孩子出门时,要尽可能牵着孩子,或者让他们走在前面,乱跑是肯定不行的,周围2米范围才是安全区。
2、在孩子身上放联系方式,方便路人帮忙
随着人们文化层次的提高,现代年轻人都有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气神,特别是当初被称之为“垮掉的90后”,他们不论是责任心还是执行力都非常强。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你在大街上喊“抓小偷”,愿意帮忙的多半是70后、80后,但你要喊“抓人贩子”,绝对是90后第一个站出来。当然,被拐只是最特殊的情况,发生概率很小,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不小心走失。
孩子身上如果没有联系方式的话,路人就算想帮忙,也只能报警,中间多出不少环节,很麻烦。实际上,家长完全可以在孩子身上放一张纸条,或者让他们背诵家庭住址与电话号码,只要能联系上,问题就不大。
3、
遇事不慌,要第一时间救助或者求助
妈妈在这个问题上总是做不好,也许是女人的天性,她们遇事第一反应永远是发呆或者发慌。
很多事故的最佳抢救时间可能也就最开始的短短几分钟,一不留神就会错过,事关孩子的生命安全,我们没有任何浪费时间的资本。
改变性格很难,但做好心理准备却很好办,妈妈们平日里不妨多看一些相关科普内容,了解一下如果发生意外,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科学、正确的。
当然,要是真超出自己的能力范畴,也得及时向路人或者专业人士求助,尤其是急救方面,可以拨打报警电话,按照对方的指示行事,切不可胡来。
家长要做好老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最大程度避免悲剧发生
现如今,老人才是带娃主力军,然而,由于认知以及文化知识的匮乏,她们在处理问题时,总是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因此,大家平日里可以多与老人沟通,以别人家孩子为例子跟老人探讨一下,如果类似的问题发生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到底应该怎么做?
今日话题:还有哪些危险容易被我们忽视呢?欢迎各位家长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