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女儿小声问我“妈妈,这个贵吗?”失败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养成潜在的穷人!
萌娃雨衣
春游良品
阅读盒子
多功能桌游
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养出一个“心穷”的孩子。
——鹿妈
◆◆◆
作者 李耳耳
来源 女儿派(ID: nverpai)
有一次,我带着7岁的女儿出去玩,猝不及防地被孩子“伤害”到了。
我们路过一家卖轮滑鞋的店,想锻炼女儿的平衡能力,便带着女儿进店试试。
女儿很开心,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站了起来,大大的笑容挂在脸上,看得出来她很喜欢这双鞋子。
接着女儿凑到我的耳边小声问我:“妈妈,这个是不是很贵呀?贵的话就不买了吧。”
我问女儿为什么。
女儿掰着手指算:“妈妈不是你说的嘛,我们家只有爸爸一个人挣钱,又要给我交学费,又要上辅导班,每天还要买菜做饭,我们家太穷了。”
我听了心里一惊,想起了平常我最爱对女儿说的话。
报名游泳班的时候,我说:“爸爸半个月工资没了。”
带女儿去旅游的时候,我说:“家里的钱,只够我们出来玩一次。”
给女儿买新裙子的时候,我说:“你看你多幸福啊,能穿这么贵的衣服......”
原来,我的抱怨,女儿记得这么清楚。
当初说这些话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让女儿爱护新衣服、能认真上课,珍惜现在的生活。
女儿的确更“懂事”了,但也更沉默了。
很少在我面前说自己喜欢什么,语气中总是藏着一丝试探。
我对孩子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1
在父母哭穷中养大的孩子
懂事得让人心疼
韩剧《山茶花开时》的女主东柏,开了一间居酒屋,独自抚养8岁的儿子。
儿子棒球打得很好,可当学校通知他有一个参加青岛夏令营的机会时,他立马拒绝了,甚至都没想过问问妈妈的意见。
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得知了真相,指责他为什么要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儿子无所谓地耸耸肩:“家里没钱啊,你经常说做个饱死鬼都没钱。”
父母哭穷的本意,是让孩子体谅自己的辛苦,专心读书,不要陷入攀比的怪圈。
可孩子不懂得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的区别,他们只知道:妈妈没钱,不能让妈妈花钱。
只要能让妈妈轻松一点,放弃自己的爱好,压抑自己的情感,没什么大不了的。
爱哭穷的父母,一定能养出很“懂事”的孩子。
只是这种懂事,往往伴随着把眼泪咽进肚子里的委屈。
张踩铃在《奇葩说》中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带着女儿去儿童乐园,女儿想吃冰淇淋。
虽然觉得冰淇淋太贵,但还是不忍拒绝女儿的要求,给女儿买了一根。
结果,女儿吃了两口,就不要吃了。
本就心疼钱的张踩铃,当着乐园内很多人的面,冲着女儿大喊:
“你知道不知道,父母赚钱有多不容易?
你知不知道,咱们家根本就没钱?
我给你买这个冰淇淋,我自己都舍不得吃,你还那么浪费!”
当时她的女儿才不到3岁,被吓得哇哇大哭,一把把冰淇淋塞到嘴里,无助地拉着她的衣角,不断道歉。
后来她才知道,女儿之所以吃过两口就作罢,是因为患了中耳炎,吞咽会有疼痛感。
父母哭穷前,孩子想要什么就说什么;父母开始哭穷后,孩子哪怕觉得痛,也会强忍着不说。
这样的孩子,他们藏起了自己孩童的天性,装成了一个小大人。
把委屈留给自己,把乖巧留给妈妈。
他们不敢争取,也不懂拒绝。
父母用哭穷换来的“懂事”孩子,最让人心疼。
2
在父母哭穷中养大的孩子
一辈子都无法挺直腰杆
有时候想想,孩子想要的,其实真的不多。
看过一个视频,记者问一群小学生,父母有没有哭过穷?
孩子们纷纷点头。
一位女孩,常常和哥哥共用东西,每当她想拥有独属于自己的玩具时,妈妈就会说:“学费要两份,衣服要两份,家里的钱都要被你们花光了。”
还有一位女生说,妈妈每次为她交完舞蹈学费,就会抱着她假哭:“家里已经没钱了,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孩子想要的只是接纳、理解、肯定,父母却在该谈感情的时候谈钱,把孩子对于爱的需求,解读为对于钱的需求。
渐渐地, “咱家没钱”不仅是一句谎话,更成了一个万能的借口。
父母想让孩子听话的时候,可以用;
父母想拒绝孩子的时候,可以用;
父母想敷衍孩子的时候,也可以用。
哭穷就像一个根植在孩子心底的木马程序,文件名是“我们家没钱”,入侵大脑的时候就变成了“你不值得”、“你不配”。
这样的孩子,一生都在自卑、自责的情绪中挣扎。
走在商场里,会觉得别人在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
相中一条好看的裙子,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穿上会多么好看,而是觉得自己不配穿。
明明很优秀,却依旧逃不出自卑的情绪。
小时候,觉得金钱能买到美好的、让自己快乐的东西;
长大后,却觉得金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父母的哭穷,让孩子习惯了面不改色地承受最坏的,却永远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最好的。
看《少年派》时,我被一句台词深深打动:“小孩也需要钱压兜,身板才能直起来。”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通过哭穷给孩子传递的信号。
父母用哭穷养大的孩子,脊背是微弯的,动作是犹豫的,表情是怯懦的。
自卑早已融进他们的血液里,给人生填上了灰暗的底色。
3
被父母哭穷养大的孩子
内心永远无法富足
清华教授彭凯平曾说:
“如果总是告诉孩子家里‘缺’,我们没有别人好,其实是一种贫穷感的灌输。”
所谓贫穷感,就是一种 穷人思维。
陷入贫穷思维的孩子,哪怕再怎么富有,也是潜在的穷人。
对他们来说,财富不能带来幸福,而是毁掉幸福感的罪魁祸首。
表哥就是这样的人。
姨妈家并不穷,但她为了让表哥珍惜现有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卖惨”。
表哥想吃荷包蛋,姨妈说:“这是家里最后一个鸡蛋,吃完了要好好写作业。”
表哥想买新鞋子,姨妈说:“我们家就是没你同学家有钱,同学买得起,我们买不起。”
表哥的确如姨妈所想的那样,努力学习,励志要靠自己改变生活。
大学毕业后,表哥到了外企工作,月薪几万,但他却始终无法轻松享受生活。
他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没出去旅过一次行,更别提买车买房了。
他说,一花钱他就感觉心痛,只有把钱紧紧攥在自己手里才踏实。
甚至他还会为了省点电费水费,早上到公司洗脸刷牙,晚上下班之前把需要充电的全都在公司充好了才回家。
在亲戚朋友眼里,表哥虽然有钱了,但却特别小气、喜欢算计,还总爱到处占小便宜。
童年的经历,成了表哥人生路上最大的阻碍,让他一辈子过着打折的人生。
正如作家埃德加·布莱索曾说:
“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他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
孩子的未来,藏在父母的话语里。
父母把哭穷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只会养出一个心穷的孩子。
他们不敢享受生活,因为潜意识里,自己的享受,就是对父母的惩罚。
他们不敢尝试新的东西、学习新的能力,因为“新的”,意味着要花钱。
他们不敢追求更高的目标,紧紧攥着现在拥有的东西,害怕失去,不肯放手。
父母若斤斤计较,孩子格局一定不会远大;父母若喜欢哭穷,孩子内心一辈子都不会富足。
4
哭穷很简单,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却很难。
让孩子变得懂事很简单,但让孩子内心富足却很难。
那一次,我毫不犹豫地给女儿买了这双轮滑鞋,并对她说:
“孩子,虽然比我们家有钱的家庭确实很多,但爸爸妈妈一直都在努力工作赚钱。
你长大了也是一样,想要什么都可以自己去争取。”
因为我明白了:
父母习惯哭穷,无异于给孩子套上一个无法挣脱的枷锁,让孩子无法用尽全力奔跑。
比起成为孩子的“负担”,我更想成为孩子的引路人。
比起给孩子展示生活不如意的一面,我更想让孩子期盼美好的一面。
所以,我们与其从大人的角度,评判一件裙子好不好看,一个玩具合不合算,不如蹲下来看看孩子纯真而期盼的目光。
我们与其“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家里没钱,不如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展示“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一个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不是取决于物质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父母对待生活和金钱的态度。
与所有父母共勉。
* 本文系女儿派原创。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
右边给我 一朵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