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先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尊重,孩子才能学会尊重他人
如果把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会否定他和批评他;第二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忽视他;第三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会尊重他的选择和做法。显然,在最后一种父母的陪伴下成长的孩子更能成才。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学会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父母总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行事,就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这种教育方式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孩子顶撞父母时,父母就会觉得很伤心,因为感觉孩子不尊重自己。可是,父母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是否尊重过孩子呢,父母应该明白,尊重和理解是相互的。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利知道孩子的隐私,就随意地侵犯他们的隐私权,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这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儿都不尊重自己,从而也不会对父母表现出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慢慢就会有自己的小秘密,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有些事情他不愿意让父母知道,这时,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如果父母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可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他说话,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从而他也会尊重父母。父母具体可以这样做。
第一,涉及孩子的事情不妨多与孩子商量。婴儿刚刚降生就有了自我意识,通过哭闹来表达自我,到了4岁或5岁的时候,儿童就开始建立起早期重要的自尊感,因此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些表现得胆小、唯唯诺诺,有些表现得勇敢、自信,关键就在于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孩子的事,父母主动和孩子一起商量,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还能让他从内心里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这样孩子才愿意配合父母,并和父母分享他的想法。
4岁的明明正在上幼儿园,很多同学都报了特长班,妈妈担心明明会落后于其他同学,就想让他也学点特长。一天晚饭后,妈妈找明明商量起了这件事情。妈妈说:“儿子,要不我们也去上个特长班?”明明疑惑地问:“什么是特长班呀?”妈妈解释道:“就是学习跳舞、画画、弹钢琴之类的,你要去学什么?”明明问:“我也可以自己在家里画画。妈妈笑着说:“但是在特长班里,会有很多小朋友一起陪你画画,还有老师帮你指导,你就可以很快进步,也能画得更好呢!”明明想了想说:“那我就没有玩的时间了。”妈妈提议说:“我们可以周六玩一天,周日再去上课呀!”明明欢喜地答应了,也越来越喜欢画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步也很快。妈妈希望明明参加特长班,但她并没有擅自做主帮他决定,而是和明明商量,让他自己决定,也尊重明明的想法。这就让明明感觉到了妈妈的尊重,于是他主动去上课,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安排。
第二,父母要经常和孩子沟通。父母想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就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但一定要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跟他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命令,这样孩子才更愿意与父母沟通,也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最近一段时间,钟其总是闷闷不乐的,爸爸决定和他聊聊。做完作业后,钟其从房间里出来看电视,爸爸坐到他旁边,对他说:“儿子,爸爸想和你说说话。最近爸爸单位要考试,学习很多新知识,爸爸年纪大了,学习有点吃力,要是考不过,就不能加薪,爸爸挺烦的。”钟其说:“爸爸,没事的,您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我相信您肯定能考得过,您别太担心。”过了一会儿,钟其又接着说:“我这些天也烦,我后面是一个特别调皮捣蛋的男孩,长得很高,就会欺负我,上课时总是不停地在我后面骚扰我,让我不能集中精力听课。”
爸爸说:“那你跟他说了吗?”钟其烦恼地说:“说了,但没用,他还是一样。”爸爸说:“那你可以向老师反映一下,让老师跟他说,如果他还不听,就把他安排到第一排,让他前面没有人。”钟其说:“可是,我怕老师会训斥我呢。爸爸说:“不会的,老师就是要维持课堂秩序嘛。你有问题可以找老师,老师解决不了,你再告诉我,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够处理好的。”钟其问:“真的吗?”爸爸说:“当然,我们一起努力。”说完,父子俩伸出手相互击掌,表示鼓励和支持。在孩子遇到烦恼的时候,爸爸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向孩子说了自己的烦恼,同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对等的交流,让孩子觉得非常轻松,感觉得到了父母的尊重,那么他也会去尊重父母,这样就拉近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第三,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想要跟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父母在忙什么重要的事情,都要先把手里的事情放一放,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和尊重,这样孩子才会有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意愿。很多孩子都会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因为每次跟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都是一边做事情一边听他们说话。很多父母觉得这没什么影响,其实给孩子的感觉是父母并没有用心地听他说话。下一次,孩子也不愿意主动告诉父母关于他自己的事情了。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才会主动地向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