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件网板报幼儿管理
当前位置: 第一板报网 > 板报文稿 > 安全文稿 >

地震救援卫勤保障的特点与对策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国家,以地震为例,可导致建筑物倒塌和损坏,引发人员重大伤亡,同时还会出现传染病流行,造成人员大量染病,卫勤保障以救援群众为主。灾害救援线长、面广、现场伤情多、病种杂,特别是灾后卫生防疫难度大,加之遂行任务机动距离较远,环境艰苦,卫勤分队独立保障要求高。

    1 地震救援卫勤保障特点

    1.1 伤亡瞬间发生,准备时间短,难度大 地震发生时,一般可先有预兆,随之发生震级最强烈的主震,持续时间最多几分钟,之后伴有震级相对小的余震,可连续发生数次。一部分伤亡在主震瞬间即刻发生,拯救生命,分秒必争。救援队往往在接到预先号令几小时内出发,准备时间很少,困难比较大。

    1.2 伤亡人数多,波及范围广,任务重 地震的破坏性主要是由于房屋倒塌造成的,因此建筑物构造和抗震性能与伤亡人数密切相关。由于大多灾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欠发达,建筑物多为抗震性能差的土石砖瓦结构,地震时因房屋倒塌造成砸伤、挤压或窒息等直接损伤严重,即便有幸存者,大部分也因来不及抢救或是缺医少药、缺水少食而间接伤亡,加之地震波及范围广,灾区居住分散,伤员找寻、急救等任务十分繁重。

    1.3 军警地联合救援,参与部门多,协同难 灾害发生后,全国各地将派出军警地联合救援队开赴灾区,医疗队、防疫队、排险队、消防队等,救灾单位多。军队与地方卫生部门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既要对灾民实施救护,又要保障部队救援人员受伤者的救治;既要与排险、搜救力量相结合进入现场抢救,又要在灾区迅速展开医疗站(医院)进行早期治疗,组织指挥、协同分工相当复杂。

    1.4 灾区破坏严重,工作环境恶劣,条件差 灾害发生后,公共设施无法正常运行,救治工作常在帐篷或简易板房甚至露天条件下进行,再加上严寒、风雨、烈日和余震等影响,条件比较限苦;人与环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起码物质要素突然失去,生活规律被打乱,精神创伤严重,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之环境卫生状况恶劣,人畜尸体腐烂发臭,污水、粪便、垃圾等不能即时外排,蝇蚊大量繁殖,鼠患猖獗,易发生后续疫情,防疫问题突出。

    2 平战结合,作好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地震灾害事发突然,演变迅速,在时间、地点、规模、性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必须预有准备。一是做好思想准备。在平时注重搞好形势宣传和战备教育,使大家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保持高度警惕性,随时准备上一线;二是做好预案准备。根据国家卫生部《全国破坏性地震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防病应急预案》的通知要求,依据武警部队卫勤保障所担负的任务和各类应急形势的需求,按照模块化、通用化的要求,应组建组织指挥、分类后送、综合医疗、后勤保障、卫生防疫五个功能模块,根据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事件,抽调相应的人员和装备。组成功能不同、规模不同的医疗分队,完成相应的任务。三是做好物资准备。按照武警部队应付突发事件卫生装备标准,向上级请领部分医疗器材,除主要携带急救药品和常备药材外,应还配备医疗背囊、动态心电图仪、B超,可移动X线机车,检验车,手术车,帐篷、睡铺,担架、被服和发电设备等器材,并对所属车辆进行编组划分,做到定人、定物、定车、定位,保证物资准备充足到位。使医疗队设备基本配套、功能基本齐全、保障基本有力,具备了“能走、能住、能救、能活”的硬件条件。

    3 统筹安排,把握重点

    3.1 统一指挥,分片负责 由于现场抢救面广点多,时间紧,任务重,救灾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为保证抢救效率,必须要有统一的组织和明确的分工。首先,在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下,由警民双方卫生部门联合建立救灾卫生指挥机构,统一指挥现场伤员抢、救、送的组织协同工作;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基体构成应为:人员构成:队长+结构专家+ 搜索、营救人员+ 医生、护士+防疫人员。队伍构成:搜索分队,营救分队,医疗分队,防疫分队,保障分队。其次,根据震区范围大小,按行政区、工厂、学校、街道和自然村,划分责任,分片包干急救。避免了伤员遗漏和一拥而上的现象,保证了伤员能及时得到抢救和处理。

3.2 统筹安排,分级救治 在抢救中应始终坚持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先救命,后救人;先排险,后施救;先救活人,后处置尸体;先救易救的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快抢快救,救送结合的原则。

    3.2.1现场抢救 现场抢救是震区整个抢救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人员脱险,伤员获救的基本保证。一是开展群众性自救互救:迅速把幸免遇难的人员组织起来,2至5人一组,进行自救互救。二是成立外援抢救队:由武警或地方医疗队派出2至3名医务人员,与民兵小组、消防队员、担架员、挖捞人员等共同组成抢救小组,携带扒挖工具、急救药品和担架在群众配合下实施现场抢救。三是组建医疗队:对转移出的遇险人员实施初步急救,填写伤票,搬离危险区,就近分点集中,按伤情种类和受伤程度安排后送次序及运输工具,迅速转送上级医疗机构。

    3.2.2 早期治疗 早期治疗是指将后送准备伤员转移到设在震区外围,靠近灾区边缘的震区医院继续治疗。医院由灾区原有医疗机构和外援医疗力量临时抽组组成,设院部、分类转送组、医疗内科组、医疗外科组、手术供应组、医疗保障组和生活保障组。主要负责对后送伤员进行早期外科处理、抢救危重伤员、手术治疗,术后治疗、防治休克、巡诊和隔离治疗,并办理各种转送手续和医疗文书。

    3.2.3 专科治疗 利用灾区以外的军、地医院紧急扩大床位,严密组织后续专科收容诊治,直到伤病痊愈出院。

    4 突出预防,严防疫情 

    大灾之后必有疫情。灾害之后,除继续抓好伤病员治疗外,要重点抓好卫生防病工作。

    4.1 整治环境卫生 及时对灾区环境卫生进行治理,清理废墟、清除废物、排放污水、掩埋尸体,作业完后并对人员、工具、车辆进行集中消毒处理。扑灭啮齿动物和医学昆虫,消灭动物传染源,对病媒生物进行“消、杀、灭”,防止蚊蝇孽生。

    4 . 2 检验饮水饮食卫生 地震后,一切水源都可能被污染。因此,对所有的水源都重新进行检验,并组织人员设岗监护;对救灾食品的运输、储存、分发进行卫生监督和检验,并对挖掘出的食品以及砸死的牲畜进行卫生鉴定,不合格的一律深埋;对恢复的食堂、饮店也进行卫生检验和鉴定,严防“病从口入”。

    4.3 开展接种预防 根据当地疫情和过去人群接种免疫情况,开展普种和补种相应疫苗,加强特异性预防;做好慢性传染病人和带菌者的管理,防止和控制内部传染源扩散。

    4.4 建立卫生制度 进行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在救灾部队中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发动广大群众,自防自救,互防互救,普防普治。

    4.5 加强个人防护 在充分保证救援人员健康与安全的情况下,实施各种救援作用,要求参加尸体处理的人员都身穿隔离衣、高统胶鞋、戴防毒口罩和防护手套,扎紧裤脚袖口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意外伤病。

    4.6 帮助灾区恢复和重建卫生机构 在撤离灾区前,做好与灾区有关医疗机构的伤病员移交工作,确保医疗工作的延续性。并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恢复和重建灾区医疗机构,使其能正常运转、发挥功能

    5 日常训练

    地震救援医疗队每年应安排4个月的时间进行训练。上半年2个月,下半年2个月,训练科目在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复苏的基础上,针对地震灾害的特点,着重从搜寻、挖掘、搬运、窒息急救及挤压伤紧急处理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应分别组织模拟演练和随同救援分队遂行卫勤保障,既可以锻炼队伍、也可以检验战术,为今后实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达到了拉得动、上得去、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的目标。

   
第一板报网是第一课件网旗下专业板报网站,提供各种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板,以及板报素材,板报教程等资源,是大家办报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wujy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