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城市生活中,地铁已经逐渐取代地面交通工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以上海为例,每天都有数万人乘坐地铁,尤其是在地铁的各个中心枢纽车站,往往都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作为在地下封闭空间运行的大容量、高速度城市交通工具,地铁站内一旦发生事故,受影响的人数将以万计,疏散起来必然非常复杂。由此,地铁的安全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地铁隐患不容忽视。
隐患一:地铁施工安全
地铁施工安全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施工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完工后的运行安全。由于我国地铁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一些城市出现过因地铁施工而引起的事故。2007年3月28日北京海淀南路地铁10号线工程塌方,6名施工者被埋;2008年1月17日,广州珠江大桥引桥下花圃内因地铁施工地面突然下陷; 2008年4月1日,深圳龙岗区地铁3号线工地施工时发生坍塌,造成3死2伤。2008年11月15日15时20分,杭州市内地铁施工现场突然发生大面积塌陷事故,事故中遇难7人, 14人失踪。我觉得避免这类事故发生的方法,就是要做好前期的地质勘察工作,避免施工风险。同时要严格按照施工监督程序和施工质量要求,对施工程序和施工材料加强管理以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隐患二:缺少足够的运能
如今,中国的很多城市都在建设完备的地铁网络。上海从1995年地铁一号线试运营以来,已经建有8条轨道交通线路,目前日均客流量为341万人次,仅次于公共汽车,承担了24%的公共交通客流量。
然而现有的地铁远远满足不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已经通车的轨道交通线路中,绝大部分的线路都存在着超负荷运行的情况,尤其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出现了严重的拥挤现象。数万人次的客流量对地铁运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在高流量下保障地铁正常运行是相关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今年6月19日到6月29日,短短11天时间里,上海轨交八号线就先后发生了6次故障,在地铁其他线路上也经常出现技术故障。为什么故障频频发生?相关权威部门解释了故障背后的两大原因:一是早高峰时段客流量超过了线路实际运能的80%;二是线路信号系统正在升级调试,短期内功能不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提高运能将是今后应该格外重视的问题。
隐患三:运营方的管理水平滞后
目前影响地铁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在于其综合管理水平的发展缓慢。我们查看以往的地铁运营历史,就会发现我们的地铁试运营时间过长,通常在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期的试运营呢?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上海通车的地铁线路越来越多,但车和相关配套设备却不能及时到位,导致线路相互借车。比如说二号线的车挪用一号线的车,而三号线又要借用二号线的车,诸如之类。这样的挪用,当然降低了总体运行水平,也因为不能及时疏散客流量而导致部分车次的拥挤不堪,拥挤又导致地铁运能不够,运能不够又会引发一连串的故障或者事故,类似这样的恶性循环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忧,一旦地铁发生重大故障,拥挤的客流在疏散时会不会造成踩塌事故,甚至大批人员窒息,这种可能性肯定是存在的。
隐患四:意外事件的防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所面临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恐怖袭击或者意外事故也可能发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被害人学专家王大为说:“在上世纪20年代,英国也曾经发生过地铁大火,但从那时起,欧洲许多国家关于地铁安全已达到标准化认识。然而,在大力提倡发展地铁的发展中国家,对由此引发的风险却重视不够。”
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地铁发生大火。当列车驶进中央路车站时,一名患有精神病的56岁男子在车厢内泼洒可燃液体并点燃纵火,造成上百人死亡。大邱市这起地铁大火事件,是由犯罪、过失、无知和意外等四大要素不幸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悲剧。我们虽然没有发生过地铁火灾的重大事故,但是一些小事故也时有发生,比如在2003年7月14日上午7时24分,上海地铁1号线莲花路站到莘庄站区间内的列车突然遭遇停电,被迫停驶。当列车重新启动时,1号线已经停运了62分钟。此次事故,波及约45万人的出行。事故发生时,上海地铁运营方启动了地铁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预案,但结果证明这个应急方案在实践中并不可行而最终导致失败。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应急预案就是为了应急而制定的,应急预案不应急,说明制定的应急预案是不实际的,就好比急救室没有急救设备,这是完全会出大问题的。而我们许多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应该打一个大的问号。
以上事件清晰地告诉我们,应该时刻防患于未然,提高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列车安检,以保障地铁的正常运行。而对于火灾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地铁运营方应该对所有的应急预案进行演练,以备一旦发生意外,能及时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援。总之,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安全检查,采取有效应急措施是防范意外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
更多安防信息:http:///News_list.asp?mid=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