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美国“出世”
世贸中心并不实用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摩天大楼兴起于美国,但这种热潮其实在美国已经过去,现在正移师东南亚。然而,摩天大楼却存在很多问题。(编辑发布 http:///News_list.asp?mid=18)
对此,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京长安街沿线整治办公室主任赵知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例证。他说,就拿此次美国因恐怖事件倒塌的世贸中心来说,他曾经跟世贸中心的业主讨论过有关的问题。业主认为,纽约世贸中心并不实用,实际上只需建60-70层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建110层,造价很高,因为城市土地并没有这么紧张,周围不少住房还是平房。除此之外,世贸中心存在很多弊病:电梯到60层以上需要换乘,交通运输不方便,并且中间的电梯井等设备部份占的面积很大,大楼的有效利用面积小。由于风的作用,大楼的晃动幅度大,对里面的人都有些影响。安全、消防问题也很难解决。大楼集中了5万人上班,地面交通流量很大,还有停车场等问题。所以纽约世贸中心缺乏实际的使用价值已成不争的事实。
业界专家忧思中国的“摩天时代”
面对目前中国大型城市追求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现状,不少业界专家忧心忡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魏大中表示,我们在建超高层建筑时应当慎重,该汲取教训,不能盲目追求“高”,盲目攀比。建筑大师张开济则认为,北京没有必要盖这么高的楼,超高层建筑不仅破坏了北京的古都风貌,而且破坏了城市天际线,造价也高。建高层建筑不是北京的发展方向。赵知敬则认为,我们还是要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不要追求那些畸形的东西。城市的美观可以通过建筑高度的错落有致、高水准的造型艺术来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更多的专家则会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技术角度分析。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系陈肇元教授认为,我国现有的结构设计规范中,安全系数偏低,应适当提高标准,不能再让老百姓住低标准住房了。中国钢结构专家组资深专家薛发认为,目前我国对于钢结构防火性能差这一状况,一直作为重点课题在研究,而且找到了一些防护方法。如采用特殊的高性能防火涂料包在钢结构上,减少钢结构材料与大火的直接接触;运用结构计算防火;设计中运用多重感件,起到多重保险的作用;运用特殊的钢材,比如耐火钢。这些措施的采用,使我国钢结构建筑即使遇到灾害或破坏,损坏也会大大降低。
中国钢结构协会副秘书长刘万忠认为,发展高层钢结构应该有所节制,而且要因地制宜,因为一旦遇到不可预期的灾害,会给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这不是一幢建筑本身能承担得起的。同时,超高层建筑在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周全,包括防风、防火、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包括爆炸、撞击、战争等人为因素,同时包括内部报警系统、防火系统,以及人员安全通道等因素。总之,配套的内部结构防护措施必须加强。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唐美树认为,发展钢结构建筑是我国未来建筑的一个趋势和潮流,是大方向,不能因为纽约世贸中心事件,而对我国钢结构建筑事业产生怀疑。因为钢结构虽然有它致命的弱点,但毕竟还拥有很多的优点。随着我国钢产量增加,一些超大城市,应适当地兴建几个标志性的高层建筑,可以展示城市的形象。
北京CBD、奥运村真要崛起摩天大楼群?
有业界人士透露,近期内火透了的北京CBD、正在规划中的奥运村要建摩天大楼群。北京市奥申委工程规划部副主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铭陶说,北京的CBD、2008年奥运会奥运村的初步方案中,有建摩天大楼的想法,但目前还只是一个设想。实际上,北京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提倡建多层建筑,一种主张建高层建筑。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知敬解释说,对于北京,目前CBD的摩天大楼群、奥运村的百层大楼还仅仅是竞赛中的方案,并不是说就将实施。这个问题还在研究。
魏大中认为,北京CBD和奥运村的摩天大楼应进一步论证。北京盖这么多高层写字楼都租出去了吗?多盖几幢高层,分散些行不行?城市规划也不能只考虑规划构图的效果、城市轮廓线,还应从使用效果上多考虑些。
但对于这些现象,专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摩天大楼是否走到了尽头?
在争论起伏跌宕之时,不少人对摩天大楼的发展提出置疑——摩天大楼走到尽头了吗?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彦林认为,除去重大的意外事故,高层建筑仍是城市建筑的发展方向。但特殊建筑必须考虑重大灾难性事故。如果不考虑重大的天灾人祸,高层建筑不会轻易出问题。
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主任张爱兰认为,高层建筑虽然是发展方向,但如何发展必须要重新认识。建筑以低层发展到多层、高层、超高层是一个必然过程,其原因有人口的增长、地价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等。但高度也有一定限度,不能过度发展,除了一些特殊地段和有标志意义的以外。一般达到50-60层,其有效利用还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尹敏达则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可以发展高层建筑但不宜超过200米,超高层建筑必须考虑自救系统。他认为,抗震地带的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必须采用钢结构。高层建筑可以大规模发展,但超过200米的超高层建筑,在规划时应慎重。原定高度500米的北京世贸中心摩天楼已经被“压缩”到100米。高层会有人为的紧张和摇摆,80米以上的楼层难以出租。
1974年以后,以著名建筑师菲力普·约翰逊为首的一大批建筑工作者拒绝在美国设计摩天大楼。11位院士和国内著名专家呼吁:中国不能在摩天楼建设上盲目攀比。
日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全国设计大师何玉如先生透露,在修改之后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设计方案中,原定高度500米的北京世贸中心摩天楼已经被“压缩”到100米,这意味着“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摩天楼。
世界最高的建筑中国独占一半
据何玉如介绍,在最近召开的“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与建设”论证会上,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11位院士和国内建筑业的著名专家呼吁:中国不能在摩天楼建设上盲目攀比。
何先生说:“北京世贸中心原方案中500米摩天楼一直就有争议,现在有关领导明确指示不建那么高了。我们又做了方案推敲,完全从实际需要考虑。新方案已经送国务院审批,高度只有100米左右。”
关于方案修改的原因,何先生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摩天楼在经济、维护、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是否能在奥运会前及时完工的问题。”
无论如何,中国建筑在向世界最高挺进的道路上,撤回了一步。而在此之前,我们攀登世界建筑高峰的速度是惊人的。
1985年,150多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的深圳速度首开大陆超高层建筑先河;1990年,北京京广中心突破200米;1996年,深圳地王大厦以“九天四层楼”的新深圳速度将记录拔高到383.95米;1998年,上海金茂大厦以420.5米的高度排名世界第三。
世界排名前十的摩天楼中,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占1/4。如果考虑到位列第十一名的深圳地王和第十二名的广州中信,世界最高的建筑,中国占一半。
2001年8月,北京有媒体传出消息:一批300米高的摩天楼将出现在中央商务区的金十字区域,为此不惜打破中央商务区60米~100米的规划限高。在上海,与“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比邻之处,环球金融中心已开始前期筹备。最初的方案中,它的高度是466米,超越了今天的世界第一高。
最后的辉煌本来是留给奥林匹克的。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最初的规划图中,空旷的区域内,将斥资90亿元竖起世贸大厦双子塔。最高点确切数字:502.7米。
摩天楼不等于现代化
摩天楼的发展速度曾令国人赞叹,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质疑和批评,尤其在“9·11”事件之后。
参加“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与建设”论证会的专家们认为,“9·11”事件之后,超高层建筑不是不能建,而是要适度,因地制宜,科学决策,避免盲目攀比。建筑物超过一定高度后,施工成本急剧增加,维护和管理费用巨大。一旦发生地震、风灾、火灾或人为破坏等灾害,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护,往往造成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
专家指出,一些城市忽视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用地情况,将超高层建筑看做是标志工程、形象工程,争建全省第一、全国第一,盲目攀比,摩天大楼有越建越高之势。
专家们认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大都市的标志应该是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发展程度,高层建筑已不是大城市发展的特征,建筑应该在造型上多动动脑筋。从全球来看,更多的国家还是选择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有几个趋势:舒适、安全、便捷和健康。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不再竞相建造摩天大楼,生态城市、花园城市成为城市建设新的发展方向。
据业内人士分析,如今建造近200层的建筑已经没有任何技术困难。摩天楼纷纷拔地而起,你超我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某种虚荣心。而用以掩盖虚荣的最“科学”的理由,往往是高层建筑有节约土地的经济性。但就是这点理由,也已经越来越脆弱。
摩天大楼烧钱机器
来自排名世界前5位的摩天大楼的统计数字显示,一幢超过400米的摩天大楼,每天的维护费用就是个步小的数目,再权衡其巨大的建设投资,建筑界已有人士作出结论:超过300米,摩天大楼就失去了因节约用地换来的经济价值。
建筑学家认为,建设高层建筑一般是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案。比如香港,尽管有1070平方公里的面积,而可用于城市发展的只有96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域,建筑只能往高处长,其高层高密度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我国内地的许多摩天楼却耸立在空旷的地区。
专家指出,如果土地资源并不十分稀缺,建高楼从经济角度考虑就得不偿失了。以目前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上海金茂大厦为例,高420.5米,总投资50亿元,其中贷款24亿元,加上每天的维护费用,投资者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一些本来不成为问题的事情也将被放大了。高层建筑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并被概括为反自然、反生态。在许多发达国家,公众已不愿被装入由高楼大厦和高速公路组成的紧张运行的机器中,而纷纷涌向郊外。美国一些城市近年来市中心区的摩天大楼空房率直线上升,投资商陷入困境。
东南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吕志涛认为,高楼要限制高度为350米,超过350米没有节约用地的意义,产生的弊病也越来越多。如世贸中心,据报道,80米以上的楼层难以出租,因为高层会有人为的紧张和摇摆。
一旦出事就是灾难
也许用爱莫能助这个成语来形容“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很多救援人员的心情是比较合适的。身处数百米的高楼之中,灾难降临时能乞求的恐怕只有上帝。
1974年巴西圣保罗焦玛大楼火灾,造成188人死亡,245人受伤;1980年美国27层的米高饭店火灾,烧死84人,烧伤679人;1992年我国沈阳市21层金三角大厦起火,直接经济损失43万元;1996年香港嘉利大厦起火,持续燃烧21小时,造成39人死亡,81人受伤;2000年5月12日,台湾汐止科技园一栋26层写字楼发生火灾,狂烧43小时,损失100多亿新台币……
摩天楼比其他民用建筑潜伏着更多的火灾危险性:电气故障、机械故障、吸烟不慎、明火管理不善、施工违章作业。纵横交错的各种管道,是烟气火势发展扩大的重要原因。摩天大楼中垂直的楼梯间、电梯井、衣物滑槽以及封堵不严的管道井,火灾时形成烟囱效应。烟气沿竖向井道上升的速度有时甚至可达每秒8米。火势卷叠沿外墙向上扩大,玻璃幕墙建筑遭受这种危险的可能性更大。
一旦发生火灾,扑救极其困难。消防云梯车最高仅能达到53米,水带直接供水高度只有150米。若发生事故,人员无法迅速疏散。没有防烟防火防水措施的客用电梯必须停止使用,有限的楼梯间是人员疏散的惟一手段。而一旦停电,消防电梯无法使用,消防人员只能通过楼梯登高,与恐惧的人群对撞。
正是由于摩天楼的诸多弊端,在摩天大楼的建造方面,欧洲人保持了克制与理智。目前在世界300米以上高楼的排名中,没有欧洲建筑的名字。在“救救孩子,救救老人,少建高楼”的口号下,欧洲许多城市已开始有计划地拆除高楼。美国从1974年以后也停止了摩天楼的建造。不幸的是,亚洲许多国家却因此成了一些欧美建筑商的淘金地。
超高:欧美建筑文化的弃物
摩天大楼堪称美国的土特产。1851年,电梯系统发明,19世纪末,钢铁工业发展,这使得建筑向高层发展成为可能;1871年,美国芝加哥发生特大火灾,城市重建时,为节约市中心用地,高层建筑应运而生,随之也诞生了芝加哥建筑学派。
随着美国西部开发宣告结束,东部经济渐占上风,摩天楼的发展中心逐渐从芝加哥转移到纽约。有人说,每一幢摩天楼都在讲述一个穷汉变成百万富翁的故事。1931年,高381米的帝国大厦在纽约落成。这幢只花了一年多时间建起的102层高楼成为美国的骄傲。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高层建筑的繁荣期,一个重要原因是战后各国经济急需恢复,高层建筑以其建设周期短备受推崇。1973年,双峰并立的纽约世贸中心将“世界第一”的高度拔高到417米。一年后,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就以443米的高度将记录刷新,它使“高层建筑的故乡”芝加哥重振雄风,也写下了美国摩天大楼辉煌历史的最后篇章。
在西尔斯大厦落成之际,美国建筑界发生了一起重要事件——以著名建筑师菲力普·约翰逊为首的一大批建筑工作者拒绝在美国设计摩天大楼。这之后,不甘寂寞的美国建筑商们开始把他们的摩天楼“出口”到环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国家及地区。1996年,马来西亚吉隆坡建成450米高的石油大厦双塔,超过了芝加哥西尔斯大厦,成为世界第一;1998年,上海建成421米高的金茂大厦,超过了纽约世贸中心,跃居世界第三。
在渴望发达的城市,高层建筑被当作现代化的标志。我国一些城市也不甘落后,目前不仅数以万计的二三十层的高楼大厦在各城市拔地而起,而且涌现了一大批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楼,“亚洲之最”、“世界第一”也在酝酿兴建之中。在这股风气下,有的小城市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建高楼,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也迫不及待地赶这个时髦。
值得高兴的是,中国人已经开始理智地审视超高建筑,相信我们会走出“靠高度拼实力”的误区。与自然接近,阳光,绿草,才是人类理想的家园。高翀